「党史故事」赵纫兰,职业:革命者!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武汉代生儿子包男孩 >

「党史故事」赵纫兰,职业:革命者!

类别:武汉代生儿子包男孩 日期:2024-02-25 11:40

赵纫兰这个名字,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,我们能查阅到的史料也不多。然而,这个名字的背后却流传着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
她,不仅是李大钊同志的妻子,是李大钊革命之路上的重要帮手,更是一位默默付出的革命者。1933年5月28日,在处理完李大钊同志的下葬仪式一个多月之后,赵纫兰在悲痛、操劳和思念中随丈夫而去。为了表彰她对中国革命的突出贡献,1936年6月,赵纫兰被中共河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而很多网友在查找资料时会发现,虽是一生无业的农村妇女,她的职业一栏却赫然填写着“革命者”这个称谓。

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(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供图)

革命者,是一个时代的先锋。

赵纫兰,1884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一个富户人家,她的父亲善诗文,给她取《离骚》中"纫秋兰以为佩"中"纫兰"二字为名。

同为大黑坨村人,赵李两家算得上世交,赵纫兰与李大钊更是自幼相识,可谓青梅竹马。她嫁到李家后,便一力承担起侍奉老人、料理家务和照顾丈夫并激励他发奋读书的重担。

若只是激励李大钊考取功名,当然算不得时代先锋。赵纫兰做的,是当时很多“有识之士”都难以做到的,那就是全力支持李大钊报考新式学堂和留洋日本的决定。

在李大钊读中学时,祖父李如珍病逝,家产仅余一些薄田,当时的李大钊曾萌生过退学做工养家的念头,但是坚韧而又有远见的赵纫兰硬是“逼”着他返回永平府中学堂继续读书,说什么也不许他中断学业,也正是在那里,李大钊渐渐萌生了救国之志。

一年后,当李大钊再次决定中断永平府中学的学业时,赵纫兰却选择了支持。原来,1907年,“感于国势之危迫,急思深研政理,求得挽救民族、振奋国群之良策”的李大钊决定趁暑假之便,赴天津投考实行新式教育的北洋法政学堂。

当时,虽然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,人们对于投考新学仍有诸多成见,况且赴天津读书意味着开销的进一步加大。但这一次,赵纫兰选择全力支持,决心靠典当挪借也要扶持李大钊求学到底,这是一种极具远见的先锋态度。

李大钊狱中手记(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供图)

而李大钊也一生对此感怀在心,在《狱中自述》中仍不免追述起这段往事:“钊在该校肄业六年,均系自费。我家贫,只有薄田数十亩,学费所需,皆赖内人辛苦经营,典当挪借,始得勉强卒业。”

革命者,是一种不计得失的奉献。

关于赵纫兰的无私,有一个著名的故事。

大家都知道,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,当时,北京的小学教师月收入不到二十元,包月的黄包车车夫每个月只开五到八元,而作为高校职工,李大钊刚到任的时候月工资是一百二十元,半年之后又增加到了一百四十元,后来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,工资又有所增加,月收入在二百元左右。

以当时的物价水平,他的月薪能够买下四千四百斤上好面粉,就算下馆子,到北京前门饭店吃他们的名菜“红烧翅根”,也可以点上一千二百份,是寻常人家一天三顿都吃不完的量。

可是,操持家务的赵纫兰却时常感到窘迫。因为,当时的李大钊已经在积极筹备建党事务,每月会从自己收入中拿出80元作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,与此同时,他还常常周济生活困难的学生和工友,甚至预支工资借给别人。

对此,赵纫兰没有任何怨言,只是更加精心安排家用开支,处处从简,用过农村日子的办法在北京这座城市里生活,因为舍不得用油,连家常的葱油饼都很少做,常常是直接用饼卷着大葱来吃,即便这样,一家人也只能在饥一顿饱一顿中度日。这事传到北大校长蔡元培耳中,他直接出面进行“干涉”,让会计科每月发薪时扣除一部分,直接送到赵纫兰手中,这才保障了李大钊一家人的日常生活。

除了毫无怨言地让丈夫将家用拿去支持党组织活动,赵纫兰还是李大钊革命事业上的重要帮手。每当李大钊在家里与同志们谈论事情时,她就承担起在门外站岗放哨的职责,有时还会帮忙传送情报,在李大钊几次被通缉时,常常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其行踪,而不论受到怎样的威逼利诱,她也从未透露过半句党和李大钊同志的秘密。

在处理丈夫后事时,她也坚决服从党组织安排。当时,出于对革命形势的判断,中共地下秘密组织与她商议,想将葬礼变成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,她毫不迟疑地回应:“李先生是属于党的,他是为革命而死的,党组织怎样指示,就怎样办吧!只要我能做到的,我一定尽力去做。”

革命者,是一个独立的、大写的人。

将赵纫兰同志的职业定义为“革命者”,代表着在我们党和人民心中,在后人的记忆中,她不该仅仅只是李大钊同志的妻子,而是一个独立的、大写的人。

1983年,赵纫兰的灵柩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李大钊烈士陵园内的墓地。

李大钊及赵纫兰墓

让我们缅怀和铭记“纫秋兰以为佩”的赵纫兰同志,让我们缅怀和铭记伟大的革命者赵纫兰同志。

归根结底,中国革命,是一场关于人的解放的革命。这场解放,关乎国家、民族,更关乎每一个人。在这场革命中,无数不同性别、不同年龄、不同学识、不同身份地位的人,都曾作出过无可替代的贡献。而革命者这个职业称谓,是对他们的贡献最好的定义。


参考资料